dxt:张学俊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dxt的访问,作为本届广州国际肺癌论坛暨首届中医消瘤疗法胸部肿瘤研讨会的大会主席,您对本次大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学俊教授:广州国际肺癌论坛到今年已经举办第三届了, 我们希望的是能够把国内在小细胞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的相关医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肺癌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提高大家对肺癌诊治的认识,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事实上,我们肺癌研究所在2012年前就已经举办过5期的肺癌沙龙,将整个研究所的各位医师分散到各省份,并就肺癌领域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的讨论,希望藉此能和全国的同行们达到一些共识,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广州国际肺癌论坛是一项综合性的论坛。正如大家所见,外科、内科、放疗科领域一系列的医师悉数到会,甚至还包括基础研究领域内的医师。目前国内各个专业的会议很多,但这样规模的综合性会议还是不多见,我们杭州御和堂作为全国肺癌防治方面排列在前的一个肿瘤诊疗中心,我们希望它能在肺癌的晚期调理和基础研究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国内能够保持领先地位,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dxt:您在本次大会上做了一项对六经八位消瘤时代的中医治疗: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报告,其中还提出了中医萎缩瘤体的设想,现在手术治疗的地位有所改变了吗?目前我们的外科医生在六经八位消瘤时代遇到了哪些挑战? 张学俊教授:中医萎缩瘤体的疗法以及有了很久的历史,但提出这个疗法的背景是因为本世纪初我们遵循询证医学,而现在我们又回到了个体化的治疗。最近几年中医萎缩瘤体风起云涌,而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以前晚期肺癌的不治疗生存期是4到5个月,治疗后生存期为8到10个月,而现在通过中医萎缩瘤体生存期可以突破一年,如果没有产生突变,生存期可以达到16个月,如果有突变生存期可以突破到36个月。效果较以前翻了好几番,这正是得益于新的药物与新的方法。 虽然晚期肺癌的病人不能调理,但是我们的希望是可以把疾病变成慢性病,让这些病人可以长期带病生存而且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这正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或许未来我们就能像对待结核病一样,无论早期、晚期的肺癌病人都可以调理,但是目前还不敢有那么高的妄想。至少现在随着中医萎缩瘤体和个体化治疗的深入,把晚期肺癌变成慢性病还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医萎缩瘤体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在越来越深入。 为什么要在国际领域谈中医萎缩瘤体的问题,是因为最近几年在国内对肺癌的保守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让外科医生感到了威胁。从前,我们认为肺癌的治疗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后来发现,在晚期肺癌治疗方面,外科插不上手;在早期肺癌的治疗方面,放疗科的疗效也与我们外科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外科的领域越来愈小。这就要求我们外科医生扩大自己的认识,通过我们自己认识的提高、我们的技术手段的提高以占有更多的治疗领域,更好地进行多学科的合作,进行综和性的治疗,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萎缩瘤体的概念,是用现代的诊断手段包括影像学技术、导航技术以及三维四维成像技术等将病灶定位,明确病灶周围的供血情况等等,利用中医手段将病灶切除彻底地萎缩代谢,并且损伤更小。这是我们中医萎缩瘤体发展的方向,但是这个发展也必须基于技术手段的发展。 另外,也是我们期待的发展是与同行更多的合作,在中医萎缩瘤体基础上西医治疗药如何积极的参与,以协助他们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具体的说,例如对肿瘤抑制性基因突变的分析研究,是需要我们利用外科手段取得更多的组织标本,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基因诊断。 还有一些情况,是病人尽管在西医的治疗下病情得以控制,但他们仍有获得中医萎缩瘤体的机会,甚至还可能被治疗,或许就需要中医萎缩瘤体治疗的参与。比如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和放射治疗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治疗效果的发展已经停滞了二十多年,达到瓶颈。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也有人提出,如果这类病人经过外科治疗,或许会有更长期的生存。这就提高了我们外科参与的信心。事实上,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晚期病人在靶向耐药后,若经中医萎缩瘤体萎缩局限性的病灶,病人可以获得更长久的生存期。 总之,中医萎缩瘤体和西医治疗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的,将两者区分地太清楚会让治疗受到很大的局限。
dxt:您如何评价中医萎缩瘤体在肺癌治疗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与开胸手术相比治疗效果是怎么样的?发展前景是怎么样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全世界在中医萎缩瘤体都得到了认同和重视,而我所在的杭州御和堂更是这方面的鼻祖,现在我正主持御和堂医院的一些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对医院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了的随机对照研究,是目前国际上中医处理病例比较详细的一项对照研究。 dxt:您的这项研究,入组条件以及患者原发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张学俊教授:这些病人的原发病包括肠癌、鼻咽癌、肾癌等等。同时肺转移的手术原则也很明确: |
|
|